●中国诗歌学会 ● 2022全新启航!
欢迎来访中国诗歌学会!
  1. 高级搜索
  2. 加入收藏
  3. 帮助中心
    1. 网站地图
    2.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交流活动
诗人李小雨追思会在京举行
日期:2015-01-01 00:00:0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889

“一只椰子,陪我上路∕一只黄褐色的∕沉甸甸的、毛茸茸的椰子……”当李小雨生前在病中朗读自己诗作的影像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宛如昨日重现,会场上的诗友、亲人不禁潸然泪下。6月13日,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飘逝的红纱巾——诗人李小雨追思会”在京举行。众多诗歌界人士以及李小雨的亲朋好友与会,共同追忆诗人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探讨她在诗歌创作、诗歌编辑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说,李小雨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诗人,她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作。这些作品刚柔并济,富有节奏感,充满了细腻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作为编辑,她在《诗刊》工作的30多年里兢兢业业,策划了许多深受读者喜爱的栏目,推荐和发表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并怀着极大热情去发现、培养年轻诗人。她还参与创建中国诗歌学会,20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开展工作,举办了众多有助于诗歌繁荣的活动,付出的辛劳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她感觉敏锐、心态乐观,做事情从不敷衍,对朋友重情重义。她为促进诗歌发展所倾注的大量心血,值得我们不断地去缅怀。

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张同吾特意发来了长信。他认为,李小雨有着极其敏锐、细密而又精到的艺术感觉。她所营造的意象符号新颖鲜活,包蕴着美妙的情思和丰盈的内涵,有时像春风流云般清新柔曼,有时像五彩虹霓般美轮美奂,有时像奔涌的江河惊涛拍岸,让人美不胜览。她的《红纱巾》《大长江——怀念妈妈》《长城随想》等作品风格各异,但都能够将深刻的历史感悟与强烈的生命意识融于一体。如果不是编务缠身,她可以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谈起李小雨的诗歌创作,大家自然会想到她1980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组诗《海南情思》。其中的诗作《夜》曾被作家章明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中加以点评,成为当时“朦胧诗”大讨论的触发点之一。诗歌评论家唐晓渡认为,当时李小雨和其他一批诗人的作品被讨论,从而让人们将视野从诗歌的外部转向诗歌的内部,这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诗人峭岩认为,李小雨与“朦胧诗”有渊源,但她的诗不是“朦胧诗”。她的作品与李瑛的诗歌有很多类似之处,即善于从小处落笔﹐从具体的局部生活现象入手﹐努力揭示其中蕴含的时代内容,以柔婉的抒情表达刚健的思想力量。

周明、曾凡华、程步涛、朱先树、周所同、马淑琴、大卫等与会者也对李小雨的诗歌作了高度评价。大家谈到,李小雨的诗歌创作源于她深厚的生活积累。她曾赴华北油田体验生活,到各地进行采访创作,因而能够写出具有丰富生活底蕴的作品。最关键的是,她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像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对待事物爱憎分明,敢于真实表达自己的看法。

李小雨对编辑工作的热爱让人印象深刻。《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说,他查阅了李小雨的很多档案资料,发现她在写年度工作总结时最看重的就是:这一年都推荐和发表了哪些优秀诗人诗作,而对自己的创作情况和所参加的活动提及不多。对编辑工作的这份热爱也在她平时的生活体现出来,无论到哪里,她包里总是装着一沓稿件,随时拿出来阅读。

李小雨的先生高鉴回忆说:“李小雨最后在医院一直昏迷着。那天早上5点,她突然开口说话了:‘嘿,你寄来的稿子我收到了,挺好的。我准备把它和另外四个人的稿子编为一组推出。’她已经不认识我了,但还记得编辑的事。可以说,编辑的工作已经融化到她的骨髓里去了。”

也正因为李小雨对编辑工作的热爱与执著,她才能够推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诗人。在追思会上,李晓桦、郭晓晔、贺平、李成恩等诗人追忆了李小雨当年就诗歌稿件和他们进行讨论的情景。他们谈到,李小雨对诗歌作者的这份爱护和关怀,会激励他们不断地进行写作。

会上,一些诗人还朗诵了自己所写的悼念诗作。由中国诗歌学会主编的《李小雨诗选》和纪念文集《润物细无声——悼念与追思诗人李小雨》也在会上与读者见面。(《文艺报》记者黄尚恩)

 

来源:中国诗歌学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 交流活动

诗人李小雨追思会在京举行

日期:2015-01-01 00:00:0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889

“一只椰子,陪我上路∕一只黄褐色的∕沉甸甸的、毛茸茸的椰子……”当李小雨生前在病中朗读自己诗作的影像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宛如昨日重现,会场上的诗友、亲人不禁潸然泪下。6月13日,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飘逝的红纱巾——诗人李小雨追思会”在京举行。众多诗歌界人士以及李小雨的亲朋好友与会,共同追忆诗人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探讨她在诗歌创作、诗歌编辑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说,李小雨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诗人,她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作。这些作品刚柔并济,富有节奏感,充满了细腻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作为编辑,她在《诗刊》工作的30多年里兢兢业业,策划了许多深受读者喜爱的栏目,推荐和发表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并怀着极大热情去发现、培养年轻诗人。她还参与创建中国诗歌学会,20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开展工作,举办了众多有助于诗歌繁荣的活动,付出的辛劳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她感觉敏锐、心态乐观,做事情从不敷衍,对朋友重情重义。她为促进诗歌发展所倾注的大量心血,值得我们不断地去缅怀。

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张同吾特意发来了长信。他认为,李小雨有着极其敏锐、细密而又精到的艺术感觉。她所营造的意象符号新颖鲜活,包蕴着美妙的情思和丰盈的内涵,有时像春风流云般清新柔曼,有时像五彩虹霓般美轮美奂,有时像奔涌的江河惊涛拍岸,让人美不胜览。她的《红纱巾》《大长江——怀念妈妈》《长城随想》等作品风格各异,但都能够将深刻的历史感悟与强烈的生命意识融于一体。如果不是编务缠身,她可以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谈起李小雨的诗歌创作,大家自然会想到她1980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组诗《海南情思》。其中的诗作《夜》曾被作家章明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中加以点评,成为当时“朦胧诗”大讨论的触发点之一。诗歌评论家唐晓渡认为,当时李小雨和其他一批诗人的作品被讨论,从而让人们将视野从诗歌的外部转向诗歌的内部,这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诗人峭岩认为,李小雨与“朦胧诗”有渊源,但她的诗不是“朦胧诗”。她的作品与李瑛的诗歌有很多类似之处,即善于从小处落笔﹐从具体的局部生活现象入手﹐努力揭示其中蕴含的时代内容,以柔婉的抒情表达刚健的思想力量。

周明、曾凡华、程步涛、朱先树、周所同、马淑琴、大卫等与会者也对李小雨的诗歌作了高度评价。大家谈到,李小雨的诗歌创作源于她深厚的生活积累。她曾赴华北油田体验生活,到各地进行采访创作,因而能够写出具有丰富生活底蕴的作品。最关键的是,她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像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对待事物爱憎分明,敢于真实表达自己的看法。

李小雨对编辑工作的热爱让人印象深刻。《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说,他查阅了李小雨的很多档案资料,发现她在写年度工作总结时最看重的就是:这一年都推荐和发表了哪些优秀诗人诗作,而对自己的创作情况和所参加的活动提及不多。对编辑工作的这份热爱也在她平时的生活体现出来,无论到哪里,她包里总是装着一沓稿件,随时拿出来阅读。

李小雨的先生高鉴回忆说:“李小雨最后在医院一直昏迷着。那天早上5点,她突然开口说话了:‘嘿,你寄来的稿子我收到了,挺好的。我准备把它和另外四个人的稿子编为一组推出。’她已经不认识我了,但还记得编辑的事。可以说,编辑的工作已经融化到她的骨髓里去了。”

也正因为李小雨对编辑工作的热爱与执著,她才能够推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诗人。在追思会上,李晓桦、郭晓晔、贺平、李成恩等诗人追忆了李小雨当年就诗歌稿件和他们进行讨论的情景。他们谈到,李小雨对诗歌作者的这份爱护和关怀,会激励他们不断地进行写作。

会上,一些诗人还朗诵了自己所写的悼念诗作。由中国诗歌学会主编的《李小雨诗选》和纪念文集《润物细无声——悼念与追思诗人李小雨》也在会上与读者见面。(《文艺报》记者黄尚恩)

 

来源:中国诗歌学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