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学会 ● 2022全新启航!
欢迎来访中国诗歌学会!
  1. 高级搜索
  2. 加入收藏
  3. 帮助中心
    1. 网站地图
    2.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征文活动
中国诗歌艾青月文论特辑(三)| 吴思敬:世纪诗人:艾青的精神品格
日期:2022-05-06 10:58:09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君  点击:3451

图片

 

世纪诗人:艾青的精神品格

吴思敬

在20世纪中国新诗的地平线上,一个巨大的身影,穿过黎明的风,迎着太阳走过来了,他,就是当代中国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艾青。

 

在民族危亡的年代,他没有失去对光明的信念,而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礼赞光明、礼赞太阳、礼赞吹号者、礼赞普通民众,表达了对自由、对民主的热切呼唤。在蒙受屈辱与苦难的日子里,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坚信“即使是磷火,还是在燃烧”。在新时期到来之际,他又焕发了诗的青春,以诗人的良知,把亲身经历的国家不幸和人民苦难,以及自己的反思,凝结为诗的意象,告诉读者、告诉人民。

 

图片

 

艾青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是当之无愧的诗坛泰斗。在他长达五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有两个创作的高峰时期,一是在三、四十年代,一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历史新时期。艾青最重要的代表作,都是诞生在这两个时期。回顾他不平凡的一生,重温他的诗歌创作,我感到艾青如下几方面的精神品格,特别值得珍惜。

 

第一,是艾青内心燃烧着博大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石破天惊的名句,正是屈原以来历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长太息以掩涕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艾青眼里,为众人仰望的英雄与底层的民众是统一的:“有英雄吗?有的。他们最坚决地以自己的命运给万人担戴痛苦;他们的灵魂代替万人受着整个世代所给予的绞刑”(《诗人论》)。“永远和那些正直、勤劳而又困苦的人群在一起,了解他们灵魂的美”,“信任他们:那些跛行者、盲人、残废了的……那些穷人、负债者以及乞丐……信任一切不幸者,只有他们对世界怀有希望,对人怀有梦想”(《诗人论》)。正是由于艾青心底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地的真挚的爱,他才不停地鼓荡着写诗的冲动,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的命运、把自己的情感与大众的歌哭融为一体,写出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乞丐》《我爱这土地》等歌咏底层人民、礼赞苦难大地的诗篇。

 

第二,是艾青对诗歌的自由精神的追求。艾青毕生渴望自由:“诗与自由,是我们生命的两种最可宝贵的东西”(《诗与宣传》)。“诗的声音,就是自由的声音;诗的笑,就是自由的笑”(《诗论》)。艾青堪称是自由的使者,在《向太阳》中,诗人憧憬地写道:“太阳/它使我想起  法兰西  美利坚的革命/想起  博爱  平等  自由/想起  德谟克拉西/想起《马赛曲》《国际歌》”。他意识到诗人的职责:“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火,交给人间;诗人盗取了那些使宙斯震怒的语言”(《诗人论》)。可以看出,艾青是把民族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他所发出的对自由的呼唤,体现了他对新诗品质的最深切的理解,也使他诗歌中的自我形象闪耀着人格的光辉。正是出于对心灵自由的渴望,艾青以自由诗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写作形式。在他看来,自由诗是新世界的产物,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艾青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充盈着自由的精神,在形式上也不愿受既有格律和程式的拘囿。他具有开放的眼光,对以惠特曼为代表的自由诗和以凡尔哈伦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借鉴,使他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建行的方式等方面表现了极大的独创性,在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中,呈现了一种崇高之美与苦难之美,代表了中国自由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图片

 

第三,是艾青对诗歌的真实品格的强调。诗与真的关系,历来是诗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话题。如拜伦所说:“假如诗的本质是谎言,那么将它扔了吧,或者像柏拉图所想做的那样:将它逐出理想国》”(《给约翰·墨里的公开信》)。梁宗岱认为:“真是诗底唯一深固的始基,诗是真底最高与最终的实现”(《〈诗与真〉序》)。艾青对此亦有共识。特别是经历了一次次政治风波后,艾青痛彻感悟到“说真话”的必要,他复出后的第一本诗集《归来的歌》的自序就叫《诗人必须说真话》。本来,“诗人必须说真话”这一命题,是平凡的真理,对于诗人来说,这是理所当然、无需讨论的。然而,面对多年来把诗歌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把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标准作为评价诗歌的唯一标准,面对到处泛滥的假、大、空诗风,强调诗人必须说真话,就成了诗坛拨乱反正的首要任务。艾青对诗坛中的那些“跟风”写作、失去自我的诗人予以尖锐的批评:“‘不倒翁’只能当玩具,却不宜作为做人的样板”(《艾青诗选自序》)。归来的艾青,敢于一吐胸中块垒,他归来后最好的作品,全是融入了他20余年的苦难体验,融入了他对那段历史的深刻的反思,说的都是真心话。当然,艾青并不孤立地强调“真”,他是主张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原则的:“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诗论》)。在艾青的富有代表性的诗篇中,均是达到了对世界认识的“真”,社会功利的“善”与艺术的“美”的统一。

 

图片

 

第四,是艾青对诗歌“思”的品格的强调。艾青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诗不单是感情的宣泄,也是思想的升华,诗人的激情与哲学家的智慧,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艾青早在30年代就提出:“人存在,故人思想。”“对世界,我们不仅在看着,而且在思考着,而且在发言着”(《诗论》)。经过了“反右”,经过了“文革”,历尽了非常人所能承受的苦难,艾青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更为深刻、更为冷隽,也更为成熟了。反映在诗歌中,则是不断提升“思”的品格,不断趋向与哲学的融合。当然,艾青作为诗人,完全知道诗与哲学有着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他总是力求把“思”的内涵通过独特而坚实的意象而自然地展示出来。翻开他的《归来的歌》,一片《鱼化石》一下了映入读者的眼帘:“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目睹这片鱼化石,读者会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他不会把欣赏的重点放到那片化石的形态上,而是会联系到既是艾青个人的,也是一代渴望自由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是重新被发现的鱼化石“依然栩栩如生”,彰显着这些被埋没者的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鱼化石“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则暗示了受难者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的被窒息感。一片鱼化石凝聚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艾青晚年写的《鱼化石》与他早年写的《煤的对话》有异曲同工之处。鱼化石和煤都是被深埋在地下亿万年,但前者成了化石,而后者则成了一点就着的煤。艾青在新时期所写的带有标志性的作品是《光的赞歌》。这首诗写于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引起热烈讨论的时候。相比早年歌咏“太阳”的热烈与单纯,《光的赞歌》则丰富多了。一方面,诗人在对光进行礼赞的同时,增加了对妄图遮蔽真理光芒的丑恶势力的鞭挞;另一方面,诗人笔下光的来源也不再限于高空中的太阳,而且也来自于人类自身。这表明,真理不是由别人恩赐的,而是要不断挣断思想上的枷锁,从人类实践中去寻求。这里表现出来的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应当说是艾青晚年思想冲破牢笼后的一种飞跃。

 

艾青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是渴望自由的一生,是把自己的生命与诗融合起来的一生。艾青经历的苦难时代过去了,中国大陆在崛起,古老的民族在新生,但艾青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却永远不会过时。或如诗人所言,有一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将接受光的邀请,去叩开那些紧闭的大门,拥抱光明的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征文活动

中国诗歌艾青月文论特辑(三)| 吴思敬:世纪诗人:艾青的精神品格

日期:2022-05-06 10:58:09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君  点击:3451
世纪诗人:艾青的精神品格 吴思敬 在20世纪中国新诗的地平线上,一个巨大的身影,穿过黎明的风,迎着太阳走过来了,他,就是当代中国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艾青。 在民族危亡的年

图片

 

世纪诗人:艾青的精神品格

吴思敬

在20世纪中国新诗的地平线上,一个巨大的身影,穿过黎明的风,迎着太阳走过来了,他,就是当代中国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艾青。

 

在民族危亡的年代,他没有失去对光明的信念,而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礼赞光明、礼赞太阳、礼赞吹号者、礼赞普通民众,表达了对自由、对民主的热切呼唤。在蒙受屈辱与苦难的日子里,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坚信“即使是磷火,还是在燃烧”。在新时期到来之际,他又焕发了诗的青春,以诗人的良知,把亲身经历的国家不幸和人民苦难,以及自己的反思,凝结为诗的意象,告诉读者、告诉人民。

 

图片

 

艾青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是当之无愧的诗坛泰斗。在他长达五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有两个创作的高峰时期,一是在三、四十年代,一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历史新时期。艾青最重要的代表作,都是诞生在这两个时期。回顾他不平凡的一生,重温他的诗歌创作,我感到艾青如下几方面的精神品格,特别值得珍惜。

 

第一,是艾青内心燃烧着博大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石破天惊的名句,正是屈原以来历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长太息以掩涕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艾青眼里,为众人仰望的英雄与底层的民众是统一的:“有英雄吗?有的。他们最坚决地以自己的命运给万人担戴痛苦;他们的灵魂代替万人受着整个世代所给予的绞刑”(《诗人论》)。“永远和那些正直、勤劳而又困苦的人群在一起,了解他们灵魂的美”,“信任他们:那些跛行者、盲人、残废了的……那些穷人、负债者以及乞丐……信任一切不幸者,只有他们对世界怀有希望,对人怀有梦想”(《诗人论》)。正是由于艾青心底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地的真挚的爱,他才不停地鼓荡着写诗的冲动,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的命运、把自己的情感与大众的歌哭融为一体,写出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乞丐》《我爱这土地》等歌咏底层人民、礼赞苦难大地的诗篇。

 

第二,是艾青对诗歌的自由精神的追求。艾青毕生渴望自由:“诗与自由,是我们生命的两种最可宝贵的东西”(《诗与宣传》)。“诗的声音,就是自由的声音;诗的笑,就是自由的笑”(《诗论》)。艾青堪称是自由的使者,在《向太阳》中,诗人憧憬地写道:“太阳/它使我想起  法兰西  美利坚的革命/想起  博爱  平等  自由/想起  德谟克拉西/想起《马赛曲》《国际歌》”。他意识到诗人的职责:“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火,交给人间;诗人盗取了那些使宙斯震怒的语言”(《诗人论》)。可以看出,艾青是把民族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他所发出的对自由的呼唤,体现了他对新诗品质的最深切的理解,也使他诗歌中的自我形象闪耀着人格的光辉。正是出于对心灵自由的渴望,艾青以自由诗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写作形式。在他看来,自由诗是新世界的产物,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艾青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充盈着自由的精神,在形式上也不愿受既有格律和程式的拘囿。他具有开放的眼光,对以惠特曼为代表的自由诗和以凡尔哈伦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借鉴,使他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建行的方式等方面表现了极大的独创性,在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中,呈现了一种崇高之美与苦难之美,代表了中国自由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图片

 

第三,是艾青对诗歌的真实品格的强调。诗与真的关系,历来是诗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话题。如拜伦所说:“假如诗的本质是谎言,那么将它扔了吧,或者像柏拉图所想做的那样:将它逐出理想国》”(《给约翰·墨里的公开信》)。梁宗岱认为:“真是诗底唯一深固的始基,诗是真底最高与最终的实现”(《〈诗与真〉序》)。艾青对此亦有共识。特别是经历了一次次政治风波后,艾青痛彻感悟到“说真话”的必要,他复出后的第一本诗集《归来的歌》的自序就叫《诗人必须说真话》。本来,“诗人必须说真话”这一命题,是平凡的真理,对于诗人来说,这是理所当然、无需讨论的。然而,面对多年来把诗歌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把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标准作为评价诗歌的唯一标准,面对到处泛滥的假、大、空诗风,强调诗人必须说真话,就成了诗坛拨乱反正的首要任务。艾青对诗坛中的那些“跟风”写作、失去自我的诗人予以尖锐的批评:“‘不倒翁’只能当玩具,却不宜作为做人的样板”(《艾青诗选自序》)。归来的艾青,敢于一吐胸中块垒,他归来后最好的作品,全是融入了他20余年的苦难体验,融入了他对那段历史的深刻的反思,说的都是真心话。当然,艾青并不孤立地强调“真”,他是主张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原则的:“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诗论》)。在艾青的富有代表性的诗篇中,均是达到了对世界认识的“真”,社会功利的“善”与艺术的“美”的统一。

 

图片

 

第四,是艾青对诗歌“思”的品格的强调。艾青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诗不单是感情的宣泄,也是思想的升华,诗人的激情与哲学家的智慧,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艾青早在30年代就提出:“人存在,故人思想。”“对世界,我们不仅在看着,而且在思考着,而且在发言着”(《诗论》)。经过了“反右”,经过了“文革”,历尽了非常人所能承受的苦难,艾青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更为深刻、更为冷隽,也更为成熟了。反映在诗歌中,则是不断提升“思”的品格,不断趋向与哲学的融合。当然,艾青作为诗人,完全知道诗与哲学有着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他总是力求把“思”的内涵通过独特而坚实的意象而自然地展示出来。翻开他的《归来的歌》,一片《鱼化石》一下了映入读者的眼帘:“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目睹这片鱼化石,读者会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他不会把欣赏的重点放到那片化石的形态上,而是会联系到既是艾青个人的,也是一代渴望自由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是重新被发现的鱼化石“依然栩栩如生”,彰显着这些被埋没者的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鱼化石“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则暗示了受难者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的被窒息感。一片鱼化石凝聚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艾青晚年写的《鱼化石》与他早年写的《煤的对话》有异曲同工之处。鱼化石和煤都是被深埋在地下亿万年,但前者成了化石,而后者则成了一点就着的煤。艾青在新时期所写的带有标志性的作品是《光的赞歌》。这首诗写于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引起热烈讨论的时候。相比早年歌咏“太阳”的热烈与单纯,《光的赞歌》则丰富多了。一方面,诗人在对光进行礼赞的同时,增加了对妄图遮蔽真理光芒的丑恶势力的鞭挞;另一方面,诗人笔下光的来源也不再限于高空中的太阳,而且也来自于人类自身。这表明,真理不是由别人恩赐的,而是要不断挣断思想上的枷锁,从人类实践中去寻求。这里表现出来的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应当说是艾青晚年思想冲破牢笼后的一种飞跃。

 

艾青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是渴望自由的一生,是把自己的生命与诗融合起来的一生。艾青经历的苦难时代过去了,中国大陆在崛起,古老的民族在新生,但艾青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却永远不会过时。或如诗人所言,有一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将接受光的邀请,去叩开那些紧闭的大门,拥抱光明的未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