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学会 ● 2022全新启航!
欢迎来访中国诗歌学会!
  1. 高级搜索
  2. 加入收藏
  3. 帮助中心
    1. 网站地图
    2.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合作机会 > 童诗之城
与门——北京青年诗会主题活动旋即启幕
日期:2022-02-13 20:45:5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9051

 

关于一个理想的诗会,曾点说过这样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北京青年诗会的动议便来自“冠者五六人”,这个命名的运思过程,按照柏拉图的说法,率先设计的是这个活动的一套或几套理念。

我们正处于马克思所谓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之间的停顿和换档处,这是两幕重头戏之间短暂的清场和摆置,是两个音部之间的间奏曲。这里出现了一个“中间地带”,一个“间”,它意味着不断拉长的道路和等待,意味着随时到来的拯救和超越,有点类似阿甘本分析过的那个“弥赛亚时间”。在这个思想节点上,“桥与门”应当是一个恰切的综合意象。两者各自可以发展出诸多诗学见识,又可以放在一块来思考,实现两者间的融合与转化。

对当下在北京生存和写作的诗人们来说,不论是在“门”前还是在“桥”上,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迅疾和凶猛的风暴。北京诗人,尤其是年轻诗人或青年诗人(这里没有八零后、九零后这样的代际划分,年轻或青年,主要指的是写作者与诗歌的一种微妙关系,一种写作的年龄状态和暗藏潜力的精神面貌,与诗人的实际年龄无甚关系)要面对这个时代充满悖谬的“桥与门”:中心的边缘性(北京诗人或艺术家的活动坐标在圆明园、宋庄、望京等边缘地带),让诗人保持巨大的活力和无限的潜力;前进的曲折性(从体验“一桥飞架南北”的通畅到迷惑于辨不清方向的城市立交桥),让提升写作的难度和建立文本内在的复杂性成为一个诗人从事写作应当必备的素质,因为生存的艰难就是写作的艰难,反过来,驾驭了写作的难度,生活的线团也有望被解开。

今天在北京从事写作的诗人,我们惊叹于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生产规模,这里并非冷清寂寥,而是写出的作品太多了,我们宁可诗人们少写一点,多想一点。因此我们更倾向于提出“一次性”的概念(它也为今天的诗人建立自己的“桥与门”)。“一次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把每一次都当做第一次,或者用时髦的语言表达为“人生若只如初见”,诗人每一次下笔,都怀着像新娘第一次进入婚房时那样的兴奋、羞惭、渴望、期待、遐想……诗人要携带着对一个未知领域的穿越精神来从事写作。少写一点,但写得更凝炼、深刻。其二,“一次性”也可理解为把每一次都当做最后一次,或者如常言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曼德尔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中也有类似精彩的表述。把每一次都当做最后一次,诗人的语言将获得空前的抒情性,这也是我们在中国传统诗词中最受心灵触动的地方。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离别,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时刻。尤其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一个写作者如何能将作品保存下来,进入一个超越性轨道,这种“一次性”的心态将会帮助他认清自己的使命,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作品上。因此,“一次性”有必要成为今天诗人写作的一项精神维度,在这个崇尚更多和更快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维护写作的尊严,宁可少写一点,也要争取写得好一点。

诚如此,“桥与门”的命题可以在如下四层含义上做出理解:

一、作为一种现象学,“桥与门”有着它的现实来源。生活在北京的诗人们应该最能体会到,北京就是一座生长在“桥”上和“门”里的城市,同时容纳了它的传统形式和现代质素。“桥与门”成为了北京这座城市既具体又抽象的地域标识,表达着活跃于北京的写作者们一种文化共识、思想方式、修辞习性和行动姿态。

二、作为一种历史观,“桥与门”暗示了我们对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和转化意识。在中国现代诗学中,传统,越来越成为现代诗人的一个问题,它在为我们铺就桥梁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矛盾和转换危机的隐蔽门径。“桥与门”的历史观告诉我们,在线性时间轨道中,应当重新纳入我们传统的圆形时间。

三、作为一种认识论,“桥与门”的意象在帮助我们随时修订和纠正现代人的思想姿态,过渡和转换不仅是一种外部操作,同时也形成每一个思想主体的内省机制。“桥与门”作为一种诗性的方式,代替了“革命”这种暴戾和粗放的激进手段,进而形成一种作为目的的手段。它在本质上是一套美学方案,身处过渡时代的我们,要抵达的是艺术的生命,而非媚俗的活着。

四、作为一种行动力,“桥与门”重新定义和塑造了过渡时代的人们所应当具备的一副“现代身体”(能够将现代性切割下的破碎化的身体重新聚合起来),浇灌和培育了每一个现代写作者的新型四肢,重新伸出了双脚和双手,让双脚走在“桥”上,让双手推开“门”。“桥与门”为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化提供着指引,也将我们长期浸淫的“名词思维”转变为“动词思维”。重新聚合的“现代身体”中潜藏着一种诗意化的行动哲学,正是“桥与门”。

活动发起人:

陈家坪、李浩、张光昕、张杭、江汀、苏琦

特邀诗人:

王家新、西川、臧棣、蓝蓝、周伟驰、姜涛、冷霜

朗诵诗人:

阿西、安琪、车邻、陈迟恩、陈家坪、陈危、成婴、大卫、戴潍娜、戈多、黄茜、回地、江汀、昆鸟、李海鹏、李浩、李怡静、秦晓宇、盛华厚、苏琦、王辰龙、王东东、王志军、韦锦、徐亚奇、殷龙龙、于贞志、张杭、张慧君、赵成帅、赵晓辉

美术设计:

昆鸟

支持机构:

鸿坤罗纳河谷

支持媒体:

中国诗歌网、诗生活网、华夏时报、重庆青年报、网易艺术、诗品、海棠艺术、幕间戏剧

活动流程:

诗歌朗诵:10:00—12:30

午餐时间:12:30—13:30

诗歌讨论:13:30—15:00

活动时间:

2014年10月19日10:00—15:00

活动地点:

河北香河县鸿坤罗纳河谷红酒会所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机会 > 童诗之城

与门——北京青年诗会主题活动旋即启幕

日期:2022-02-13 20:45:5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9051
关于一个理想的诗会,曾点说过这样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北京青年诗会的动议便来自冠者五六人,这个命名的运思过程,

 

关于一个理想的诗会,曾点说过这样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北京青年诗会的动议便来自“冠者五六人”,这个命名的运思过程,按照柏拉图的说法,率先设计的是这个活动的一套或几套理念。

我们正处于马克思所谓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之间的停顿和换档处,这是两幕重头戏之间短暂的清场和摆置,是两个音部之间的间奏曲。这里出现了一个“中间地带”,一个“间”,它意味着不断拉长的道路和等待,意味着随时到来的拯救和超越,有点类似阿甘本分析过的那个“弥赛亚时间”。在这个思想节点上,“桥与门”应当是一个恰切的综合意象。两者各自可以发展出诸多诗学见识,又可以放在一块来思考,实现两者间的融合与转化。

对当下在北京生存和写作的诗人们来说,不论是在“门”前还是在“桥”上,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迅疾和凶猛的风暴。北京诗人,尤其是年轻诗人或青年诗人(这里没有八零后、九零后这样的代际划分,年轻或青年,主要指的是写作者与诗歌的一种微妙关系,一种写作的年龄状态和暗藏潜力的精神面貌,与诗人的实际年龄无甚关系)要面对这个时代充满悖谬的“桥与门”:中心的边缘性(北京诗人或艺术家的活动坐标在圆明园、宋庄、望京等边缘地带),让诗人保持巨大的活力和无限的潜力;前进的曲折性(从体验“一桥飞架南北”的通畅到迷惑于辨不清方向的城市立交桥),让提升写作的难度和建立文本内在的复杂性成为一个诗人从事写作应当必备的素质,因为生存的艰难就是写作的艰难,反过来,驾驭了写作的难度,生活的线团也有望被解开。

今天在北京从事写作的诗人,我们惊叹于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生产规模,这里并非冷清寂寥,而是写出的作品太多了,我们宁可诗人们少写一点,多想一点。因此我们更倾向于提出“一次性”的概念(它也为今天的诗人建立自己的“桥与门”)。“一次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把每一次都当做第一次,或者用时髦的语言表达为“人生若只如初见”,诗人每一次下笔,都怀着像新娘第一次进入婚房时那样的兴奋、羞惭、渴望、期待、遐想……诗人要携带着对一个未知领域的穿越精神来从事写作。少写一点,但写得更凝炼、深刻。其二,“一次性”也可理解为把每一次都当做最后一次,或者如常言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曼德尔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中也有类似精彩的表述。把每一次都当做最后一次,诗人的语言将获得空前的抒情性,这也是我们在中国传统诗词中最受心灵触动的地方。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离别,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时刻。尤其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一个写作者如何能将作品保存下来,进入一个超越性轨道,这种“一次性”的心态将会帮助他认清自己的使命,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作品上。因此,“一次性”有必要成为今天诗人写作的一项精神维度,在这个崇尚更多和更快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维护写作的尊严,宁可少写一点,也要争取写得好一点。

诚如此,“桥与门”的命题可以在如下四层含义上做出理解:

一、作为一种现象学,“桥与门”有着它的现实来源。生活在北京的诗人们应该最能体会到,北京就是一座生长在“桥”上和“门”里的城市,同时容纳了它的传统形式和现代质素。“桥与门”成为了北京这座城市既具体又抽象的地域标识,表达着活跃于北京的写作者们一种文化共识、思想方式、修辞习性和行动姿态。

二、作为一种历史观,“桥与门”暗示了我们对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和转化意识。在中国现代诗学中,传统,越来越成为现代诗人的一个问题,它在为我们铺就桥梁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矛盾和转换危机的隐蔽门径。“桥与门”的历史观告诉我们,在线性时间轨道中,应当重新纳入我们传统的圆形时间。

三、作为一种认识论,“桥与门”的意象在帮助我们随时修订和纠正现代人的思想姿态,过渡和转换不仅是一种外部操作,同时也形成每一个思想主体的内省机制。“桥与门”作为一种诗性的方式,代替了“革命”这种暴戾和粗放的激进手段,进而形成一种作为目的的手段。它在本质上是一套美学方案,身处过渡时代的我们,要抵达的是艺术的生命,而非媚俗的活着。

四、作为一种行动力,“桥与门”重新定义和塑造了过渡时代的人们所应当具备的一副“现代身体”(能够将现代性切割下的破碎化的身体重新聚合起来),浇灌和培育了每一个现代写作者的新型四肢,重新伸出了双脚和双手,让双脚走在“桥”上,让双手推开“门”。“桥与门”为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化提供着指引,也将我们长期浸淫的“名词思维”转变为“动词思维”。重新聚合的“现代身体”中潜藏着一种诗意化的行动哲学,正是“桥与门”。

活动发起人:

陈家坪、李浩、张光昕、张杭、江汀、苏琦

特邀诗人:

王家新、西川、臧棣、蓝蓝、周伟驰、姜涛、冷霜

朗诵诗人:

阿西、安琪、车邻、陈迟恩、陈家坪、陈危、成婴、大卫、戴潍娜、戈多、黄茜、回地、江汀、昆鸟、李海鹏、李浩、李怡静、秦晓宇、盛华厚、苏琦、王辰龙、王东东、王志军、韦锦、徐亚奇、殷龙龙、于贞志、张杭、张慧君、赵成帅、赵晓辉

美术设计:

昆鸟

支持机构:

鸿坤罗纳河谷

支持媒体:

中国诗歌网、诗生活网、华夏时报、重庆青年报、网易艺术、诗品、海棠艺术、幕间戏剧

活动流程:

诗歌朗诵:10:00—12:30

午餐时间:12:30—13:30

诗歌讨论:13:30—15:00

活动时间:

2014年10月19日10:00—15:00

活动地点:

河北香河县鸿坤罗纳河谷红酒会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