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学会 ● 2022全新启航!
欢迎来访中国诗歌学会!
  1. 高级搜索
  2. 加入收藏
  3. 帮助中心
    1. 网站地图
    2.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诗界新闻
“中国诗歌e周刊” 创刊座谈会在京举办
日期:2023-09-09 17:01:5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4683


为充分发挥中国诗歌学会、《诗刊》社的诗歌资源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各单位的融媒体建设水平,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互动功能推进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发现和培养优秀诗人、为读者提供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国诗歌学会与《诗刊》社拟于2024年元月起联合创办“中国诗歌e周刊”电子期刊。9月8日,主办方举行座谈会,邀请诗人、评论家和资深编辑等出版界的专家,共同探讨“中国诗歌e周刊”的办刊理念、办刊宗旨及栏目设置、内容编选、经营运营等系列问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山,《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介绍了创刊的背景、意义和长远规划,并听取了各位专家和诗人的建议和意见。会议由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主持。


“中国诗歌e周刊”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期刊,旨在借助传统刊物和诗歌机构的专业队伍,适应时代发展趋势需求,编选诗歌精品,凝聚诗坛共识,打造诗歌品牌,加快诗歌经典化转化,并以此为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强为普通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刊》社作者的服务水平。 作为创意人,王山认为,创办“中国诗歌e周刊”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重大举措。在全民手机阅读时代,由于方式、篇幅等因素的限制,一个学会或者刊物为普通会员服务的手段是有限的。中国诗歌学会和《诗刊》社作为“中国诗歌e周刊”的“出品人”,通过“中国诗歌e周刊”这样一本电子刊物,就能够尽可能地发挥优势,为普通诗人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准确定位与合适的运营模式,可持续、高质量地为基层诗人服务。李少君谈到,“中国诗歌e周刊”是中国诗歌学会与《诗刊》社的共同创意,它顺应了未来诗歌出版的方向。与传统出版物相比,电子出版物是当下发展趋势。其海量容量和便捷阅读方式是传统出版物无法比拟的。“中国诗歌e周刊”,一方面要在栏目设置上注重独家首发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中国诗歌学会、《诗刊》社与中国诗歌网的平台资源。


与会的诗人、评论家及诗歌出版界的专家纷纷发言,认为“中国诗歌e周刊”的创办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并对如何办好这本电子刊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中宣部出版基金办财务处长吴颖丽谈到,出版物的定位非常重要,栏目、作者群、读者的定位,对于出版物来说有着主导作用。期待“中国诗歌e周刊”从内容到形式都成为一个全新的窗口,一个团结和激励诗歌写作者的全新平台,一个呈现诗人朋友成果、受诗人爱戴的平台。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江非通过视频的方式参会。他说,《诗刊》社与中国诗歌学会联合推出的这个项目,是顺应当下文化传播发展趋势的及时举措。它立足于未来,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趋向性,因此也要更好地考虑到如何与诗歌界、与当下诗歌传统认知对接的问题。过渡时期的这种树立权威、与传统对接的引导非常有必要。诗人雁西表示,“作为一个传统的纸刊编辑,我也认为时代发展需要电子刊物。”他谈到,“中国诗歌e周刊”作为中国第一本电子诗刊,它不是《诗刊》的电子版,也不纯粹是中国诗歌网的一个新产品,而是一个强强联合产生的具有延伸意义的、兼顾技术与艺术品质的、具有全新价值的电子出版物的东西。


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孤城认为,优质稿源的可持续性征集渠道的构建,是“中国诗歌e周刊”的关键所在。“巧妇能做有米之炊”,通过优化栏目设置、主题策划,以及突出作者的青年性,鼓励大学生诗歌创作等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质量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诗人王夫刚谈到,从诗人或者读者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诗歌e周刊”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我们要考虑到的是它的周期性和持续性,也就是说,如何持久地维持高水准的状态。


中国诗歌学会新媒体部主任安琪表示,在中国诗歌学会工作的这几年,认识了很多默默无闻、热爱诗歌的会员,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对于他们来说,“中国诗歌e周刊”是一个利好消息,他们的好作品能够被发现、在更高的平台来展示,将会是更大的激励。2020剑桥徐志摩银柳叶青年诗歌奖获得者戴潍娜表示,“中国诗歌e周刊”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事业。它不是诗歌对网络时代的一种被动适应,而是诗歌与扑面而来的 AI时代的一种呼应。青年诗人葭苇谈到,“中国诗歌e周刊”应该更加关注那些和泥土一样普通的、认真用生命在写作的基层诗人,让不占据优势资源的普通人被看见、被在乎,让平台的整合资源能够为他们所用。中国诗歌学会新媒体部编辑赵云表示,“中国诗歌e周刊”的形式比较新颖。随着载体的变化,阅读的呈现形式也比传统纸媒要丰富得多。此外,互动也是电子出版物的优势,但它同时对运营的要求会变得更高。中国诗歌学会社会活动部主任马文秀提出,可以跟各地作协、文联合作,加强电子期刊的辐射和影响力。


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向大家介绍,中国诗歌网此前已经开发了电子期刊的功能模块,为“中国诗歌e周刊”的创刊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他在总结发言时提到,“中国诗歌e周刊”是一个充满诗意、充满梦想也充满勇气的创意,能大大提高服务诗人的水平,丰富发现诗歌的手段,扩大优质诗歌出版资源的覆盖面。通过座谈,对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有关可行性、持续性与长远性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内容质量对电子期刊的重要性,坚定了我们创刊的决心和信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 诗界新闻

“中国诗歌e周刊” 创刊座谈会在京举办

日期:2023-09-09 17:01:5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4683
为充分发挥中国诗歌学会、《诗刊》社的诗歌资源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各单位的融媒体建设水平,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互动功能推进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发现和培养优秀诗人、为读者提供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国诗歌学会与《诗刊》社拟于2024年元月起联合创办“中国诗歌e周刊”电子期刊。


为充分发挥中国诗歌学会、《诗刊》社的诗歌资源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各单位的融媒体建设水平,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互动功能推进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发现和培养优秀诗人、为读者提供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国诗歌学会与《诗刊》社拟于2024年元月起联合创办“中国诗歌e周刊”电子期刊。9月8日,主办方举行座谈会,邀请诗人、评论家和资深编辑等出版界的专家,共同探讨“中国诗歌e周刊”的办刊理念、办刊宗旨及栏目设置、内容编选、经营运营等系列问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山,《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介绍了创刊的背景、意义和长远规划,并听取了各位专家和诗人的建议和意见。会议由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主持。


“中国诗歌e周刊”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期刊,旨在借助传统刊物和诗歌机构的专业队伍,适应时代发展趋势需求,编选诗歌精品,凝聚诗坛共识,打造诗歌品牌,加快诗歌经典化转化,并以此为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强为普通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刊》社作者的服务水平。 作为创意人,王山认为,创办“中国诗歌e周刊”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重大举措。在全民手机阅读时代,由于方式、篇幅等因素的限制,一个学会或者刊物为普通会员服务的手段是有限的。中国诗歌学会和《诗刊》社作为“中国诗歌e周刊”的“出品人”,通过“中国诗歌e周刊”这样一本电子刊物,就能够尽可能地发挥优势,为普通诗人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准确定位与合适的运营模式,可持续、高质量地为基层诗人服务。李少君谈到,“中国诗歌e周刊”是中国诗歌学会与《诗刊》社的共同创意,它顺应了未来诗歌出版的方向。与传统出版物相比,电子出版物是当下发展趋势。其海量容量和便捷阅读方式是传统出版物无法比拟的。“中国诗歌e周刊”,一方面要在栏目设置上注重独家首发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中国诗歌学会、《诗刊》社与中国诗歌网的平台资源。


与会的诗人、评论家及诗歌出版界的专家纷纷发言,认为“中国诗歌e周刊”的创办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并对如何办好这本电子刊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中宣部出版基金办财务处长吴颖丽谈到,出版物的定位非常重要,栏目、作者群、读者的定位,对于出版物来说有着主导作用。期待“中国诗歌e周刊”从内容到形式都成为一个全新的窗口,一个团结和激励诗歌写作者的全新平台,一个呈现诗人朋友成果、受诗人爱戴的平台。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江非通过视频的方式参会。他说,《诗刊》社与中国诗歌学会联合推出的这个项目,是顺应当下文化传播发展趋势的及时举措。它立足于未来,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趋向性,因此也要更好地考虑到如何与诗歌界、与当下诗歌传统认知对接的问题。过渡时期的这种树立权威、与传统对接的引导非常有必要。诗人雁西表示,“作为一个传统的纸刊编辑,我也认为时代发展需要电子刊物。”他谈到,“中国诗歌e周刊”作为中国第一本电子诗刊,它不是《诗刊》的电子版,也不纯粹是中国诗歌网的一个新产品,而是一个强强联合产生的具有延伸意义的、兼顾技术与艺术品质的、具有全新价值的电子出版物的东西。


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孤城认为,优质稿源的可持续性征集渠道的构建,是“中国诗歌e周刊”的关键所在。“巧妇能做有米之炊”,通过优化栏目设置、主题策划,以及突出作者的青年性,鼓励大学生诗歌创作等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质量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诗人王夫刚谈到,从诗人或者读者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诗歌e周刊”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我们要考虑到的是它的周期性和持续性,也就是说,如何持久地维持高水准的状态。


中国诗歌学会新媒体部主任安琪表示,在中国诗歌学会工作的这几年,认识了很多默默无闻、热爱诗歌的会员,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对于他们来说,“中国诗歌e周刊”是一个利好消息,他们的好作品能够被发现、在更高的平台来展示,将会是更大的激励。2020剑桥徐志摩银柳叶青年诗歌奖获得者戴潍娜表示,“中国诗歌e周刊”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事业。它不是诗歌对网络时代的一种被动适应,而是诗歌与扑面而来的 AI时代的一种呼应。青年诗人葭苇谈到,“中国诗歌e周刊”应该更加关注那些和泥土一样普通的、认真用生命在写作的基层诗人,让不占据优势资源的普通人被看见、被在乎,让平台的整合资源能够为他们所用。中国诗歌学会新媒体部编辑赵云表示,“中国诗歌e周刊”的形式比较新颖。随着载体的变化,阅读的呈现形式也比传统纸媒要丰富得多。此外,互动也是电子出版物的优势,但它同时对运营的要求会变得更高。中国诗歌学会社会活动部主任马文秀提出,可以跟各地作协、文联合作,加强电子期刊的辐射和影响力。


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向大家介绍,中国诗歌网此前已经开发了电子期刊的功能模块,为“中国诗歌e周刊”的创刊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他在总结发言时提到,“中国诗歌e周刊”是一个充满诗意、充满梦想也充满勇气的创意,能大大提高服务诗人的水平,丰富发现诗歌的手段,扩大优质诗歌出版资源的覆盖面。通过座谈,对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有关可行性、持续性与长远性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内容质量对电子期刊的重要性,坚定了我们创刊的决心和信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