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届袁可嘉诗歌奖揭晓
第二届“袁可嘉诗歌奖”评奖介绍
第二届“袁可嘉诗歌奖”自2015年2月初开始征稿,截至2015年7月31号,共收到符合参赛的个人诗集200余部、翻译作品集20余部、诗学文集近20部,来自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为了确保“袁可嘉诗歌奖”的权威性,不遗漏真正具有文本价值的优秀作品,十月杂志还邀请有关专家推荐了部分他们认可的优秀作品参与评审(推荐专家不参与评审)。2015年9月,经过由十月杂志全体编辑组成的初评委员会认真审读并遴选,共有10部诗集、7部翻译诗集、5部诗学文集脱颖而出,进入终评。2015年9月30日,由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王家新,著名诗歌批评家吴思敬、张清华,著名翻译家高兴等组成的终评委员会经过严格评审并反复讨论,最终投票评出个人诗集、翻译诗集、诗学文集各1部,诗人杨建、翻译家汪剑钊、诗歌批评家胡亮,分别以《哭庙》(台湾尔雅出版社)《黄金在天上舞蹈》(上海文艺出版社)《阐释之雪》(中国言实出版社)摘得本届“袁可嘉诗歌奖”的“诗人奖”、“翻译奖”、“诗学奖”等3大奖项。评委们认为,本届“袁可嘉诗歌奖”的主奖之一“诗人奖”获得者杨键能以一部在中国台湾出版的个人诗集《哭庙》摘得桂冠,既彰显了“袁可嘉诗歌奖”的宽广胸怀和全球化视野,也昭示了“袁可嘉诗歌奖”的多元性、民间性和权威性。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关于“袁可嘉诗歌奖”
袁可嘉先生,1921年出生于浙江慈溪,著名的“九叶派”诗人、学者、杰出的诗歌翻译家。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解放后参加《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工作,1957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英美诗歌和文论的研究工作。多年来致力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宏观研究。他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进行的开拓性翻译与研究,不但为中国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野,而且促进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解放,被认为是在中国新诗和西方现代派文学交融借鉴过程中,介绍最早、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学者之一。80年代初赴美国教授“中国新诗”和“英美诗歌在中国”等课。作为著名的“九叶派”诗人,袁可嘉先生的诗曾经广为流传,作为翻译家,他翻译的叶芝、希尼、休斯、埃利蒂斯早已成为经典,并且至今无人超越。他所著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研究西方现代文学的必备之书。他编选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影响了不止一代中国作家和诗人,为铸就那一时期中国文学的辉煌做出了熠熠生辉的贡献。2008年11月8日晚,这个曾影响过一个时代审美情感的老人在大洋彼岸的女儿家中安详地走完了87年的人生路。
袁可嘉先生蜚声学界内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无论是作为著名学者、诗人,还是杰出的诗歌翻译家,袁可嘉都表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卓越眼光和大家风范。
为了纪念袁可嘉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入探讨和挖掘袁可嘉文化的丰富内涵,弘扬袁可嘉先生独立、先锋、开放的学术精神,十月杂志社、慈溪市人民政府、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崇寿镇人民政府决定共同创设“袁可嘉诗歌奖”,奖励当下最有成就的翻译家、诗人、理论家,积极打造袁可嘉这一文化品牌,进一步向海内外传播慈溪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崇寿镇各项事业的发展。
终评现场
吉狄马加(评委、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陈东捷(十月杂志主编)
吴思敬(评委、著名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张清华(评委、著名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
张清华(评委、著名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
王家新(评委、著名诗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第一届袁可嘉诗歌奖获得者)
谷禾(诗人、十月杂志编辑)
李浩(诗人、十月杂志编辑)
评奖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