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 原:“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日期:2022-03-24 18:24:56 来源:中国诗歌学会 作者:燎 原 点击:503
摄影:燎原
燎原:当代诗歌批评家,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著有《海子评传》《昌耀评传》以及诗集《高大陆》等评论随笔集多部。获“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2016·星星年度诗歌评论家奖”“第六届扬子江诗学奖”等奖项。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燎 原
1988年七八月的西藏之旅,是海子短暂一生中最后的一次远旅。此刻只要我们对他的人生和诗歌漂泊行迹做一简单梳理,就会发现这样三个关键性的地址:昌平、查湾、西藏。关于前两者之于他的意义,我们无须探究。那么,西藏对于他又意味着什么呢?远在1984年长诗《传说》的序言《民间主题》中,他曾借用克利的话表达了自己的心思:“在最远的地方,我最虔诚。”那么“最远”的西藏便是他遥远的情感依托之地。1988年第二次置身于西藏的他,在《雪》这首诗中,又进一步做出了这样的表述:“千辛万苦我回到故乡”,“雪山……/我的病已好/雪的日子 我只想到雪中去死”。这一表达,或许与他在拉萨经历的情感碰壁有关,但又的确是他对西藏之作为自己的故乡,乃至生命归宿之地的指认。我们知道,对于海子可称之为“故乡”的,只有查湾。此刻海子把西藏与故乡查湾等同起来,其实质是赋予了西藏以形而上的故乡意味——所谓的“精神家园”。然而,此刻身在“家园”西藏的他,又“今日有家的 必须回家”,迫不及待地要“飞回北方”的昌平,那么,昌平又有什么呢?回答是:昌平有他的“姐姐”。这样一来,由村庄、草原、姐姐所对应的查湾、西藏、昌平,便组成了海子的精神家园系统。
然而,这三个场所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使他长期居留。这因而导致了一种根本无法解决的生命处境的尴尬和感伤:他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如果说,早在少年时代,他因着诗性燃烧的迷乱和冲动,而“渴望一种夜晚的无家状态”(见1987年11月14日的日记),那么,到了他开始渴望家的时候,家却真的没有了。他曾经轻信了当代人那个“家园,在路上”的说法,因而一次次出门远行寻找着路上的家,但这个家却根本不在路上,而是永远地存在于“别处”。家在逗弄着他,与他东躲西藏——对于农耕文化中的中国人来说,这个说法似乎有点玄。家如衣裳一样地包裹着你,还需要到处去寻找它吗?但事实上,人类永远存在着物质性生存和精神性生存侧重的差异。那些被称之为诗人的人,他们以物质性生存的家为基本前提,又渴望着置身于精神俱乐部的生存——他们在这个家里互为知音,说一些在社会大家庭中别人听不懂,因而也没有兴趣去听的话,从而在自己的俱乐部中达成一种精神的共享和心灵的共鸣。而另外一些走得更远,因而也显得更为极端的人,他们的心思和话语,即使在这个俱乐部也无法达成交流,因此,一切的固定场所都很难对他们构成所谓的家。他们只能出门寻找。譬如李白,即使大唐王朝的皇帝以豪华的物质供给对他笼络羁留,沉香亭前以贵妃研墨,宠臣脱靴纵容其诗人的任性,极大地满足着其诗人的虚荣心时,却仍然无法使其驻足。他的一生都在路上。仗剑飘零、诗酒风流的洒脱,仍然只是表象,大地之上没有地方能安顿他的心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他的心思是在天上,在月中,在大自然的魂灵中。以至最终神魂出窍,水中捉月而去。
海子与李白大致上属于同一精神家族谱系。“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即使经历了痛楚的幻想破灭,他仍固执地表示了自己精神中的天空倾向。
毫无疑问,这样的精神倾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是危险的、可怕的,也是凄楚的、感伤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海子又根本无法摆脱。
我在前边已谈到了在昌平的生活中,海子先后与几位女性的情感关系。而一进入草原,他的诗歌中则又出现了一个可成系列的女性——由少女构成的时而真切、时而缥缈的形影。我们自然不会忘记他那首专门献给内蒙古西部草原上“萍水相逢的额济纳姑娘”的《北斗七星 七座村庄》:“还有十天 我就要结束漂泊的生涯/回到五谷丰盛的村庄”,“秋天的风早早地吹 秋天的风高高地吹”,“额济纳姑娘,我黑而秀美的姑娘”,“翻过沙漠 你是镇子上最令人难忘的姑娘”。
与“七座村庄”留给我同样深刻印象的,还有写于1986年的《七月不远——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这是当年7月他前往西藏途经青海湖时的记写,在这首诗中,他还有一个浪子叶赛宁式的特殊表述:“我就是那个情种:诗中吟唱的野花/天堂的马肚子里唯一含毒的野花/(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
两年之后1988年的同一个7月,海子又来到了青海湖,他在7月24日的《绿松石》一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青海湖,绿色小公主/……你曾是谁的天堂?”“和水相比 土地是多么肮脏而荒芜/绿色小公主抹去我的泪水,/说,你是年老的国土上/一位年轻的国王,老年皇帝会伏在你的肩头死去”。
紧接着的7月25日,他又写下了《青海湖》一诗:“一只骄傲的酒杯/青海的公主,请把我抱在怀中/我多么贫穷,多么荒芜,我多么肮脏/一双雪白的翅膀也只能给我片刻的幸福”。《绿松石》中写到了“土地多么肮脏”,而此处又写到了“我多么肮脏”,这是对自己身上某种叶赛宁性格的自责吗?
海子与青海湖的牵连,至此还没有完,1988年11月回到昌平所写的《无名的野花》,描述了一个十六岁的、提着鞋子恍然女神般走在大草原雨中的少女形象:“小小的年纪/一身红色地走在/空荡荡的风中”,之后笔锋陡地一转,“来到我身边/你已经成熟”。
海子与青海湖如此固执的情结颇为耐人寻味,也让人颇费猜测,莫非这是他将自己生活中的女性置于草原的“意象大挪移”,进而由意念派生出的幻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进入草原,他就像进入了人生的真空状态,人世间一切的功名纷争和欲望烦恼都被突然清空,代之而出的,则是星空之下那些缥缈而逼真的女性形象。
“一切少女都会被生活和生活中的民族举到自己的头顶,成为自己的生活和民族的象征。世界历史的最后结局是一位少女。海伦和玛利亚。这就是人类生活的象征。”海子在《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中的这一表述,当正是他女性情结的根源所在。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在前往西藏途经德令哈的数天盘桓中,于7月25日写下了那让许多读者都刻骨铭心的诗歌名篇——《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这是写作手段上一首极为单调的诗,除了姐姐、姐姐,德令哈、德令哈,戈壁、戈壁外,剩下来的就是空旷、空旷。它没有更多的词汇,甚至在一个天高地旷,极易触发无限联想的高原之夜,却拒绝任何联想。心念如拼命叉开的五指,死死地抓着“姐姐”不放。
而对于这位姐姐,海子的友人孙理波此后有这样的描述:她岁数比海子大一点,在海子死后不久,她撕掉了海子写给她的一些诗稿,去了南方,至今一人。
2009年,孙理波还去南方看望了这位姐姐:无情的海子,我想告诉你,今年十月,我去南方看望了你曾写过的姐姐,“你爱的人没有忘记你,爱你的人更没有丢弃你……我清晰地看到,她美丽的脸上似乎还荡漾着你当年的沧桑。”“二十年前,她在烧毁你的诗稿,带着北京的一片灰色和绝望南下时,本想把你全然忘记。二十年后,当我望着坐在窗户旁,她木然的凝眸,递一支烟给她时,本想她会泪如泉涌。可是我错了,在弥漫烟雾的空气中,我只看到‘一束芦花的骨头’。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就此而言,这的确是一位应该让海子刻骨铭心的姐姐。
而我们在这首《日记》中感受到的,则是一种逼近终极的情感状态,海子诸多的诗歌,无不具有这种状态。西渡在谈及海子的《太阳·诗剧》时说到:我永远不会忘记它开头那句“我已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带给我的震撼。而海子诸多的这类诗歌,几乎每一次都是“走到了人类的尽头”——以逼近死亡的毁灭性生命体验,进入一个极限性的瞬间。这就是那类天才性诗人其生命感知的强度和血沸电闪的锐利与盲目。一种因绝望而野蛮的光,它从无数个方向朝你射来,不温暖、不美丽、不舒服,却以针灸般的锥扎,使你在致命的痛楚感中,蓦然化淤放血般地周身打开,继而感受到生命那种古老而新鲜的原生信息的豁然涌入,如历死亡,如获重生。这就是所谓“好的诗歌让人会有再生之感”。
从本质上说,所谓的天才性诗人,都是绝望状态中的写作者。早慧的他们最初的诗歌都无不美丽,他们早在自己的少年时代就已对大自然的一切天籁美色:村庄、草场、野花、河流、虫声、鸟影、朝霞、黄昏……有着超乎寻常的心领神会,并把唯他独知的那种孤独的美丽呈现于诗歌。比如普希金和叶赛宁少年时代的诗歌。然而美景无法流连,他们不幸的,也是命定地很快就结束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很快走过了“美”的诗歌阶段——这是世人在心目中为他们永远保留着美好记忆的那个位置。然后,世人就无限遗憾地搞不清楚,晴朗的他们为什么就突然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而变得悒郁、疯狂?世人当然更弄不明白,在他们的前面和后面,竟然还有一个专门朝自己开枪赴死的诗人艺术家家族,普希金朝前射出的子弹打中了自己,马雅可夫斯基朝自己开枪,凡高朝自己开枪,海明威朝自己开枪……然后叶赛宁、雪莱、拜伦、兰波等等,在自己三十岁左右的大好年华上怎么就突然一头仆地,命丧黄泉?
所有天才艺术家的生命趋向中,都有一种尖锐的直指终极的极端。他们在这种极端形态,寻找自己的绝对真理。这个世界当然有这种绝对真理在,但这个世界绝不会按诗人的绝对真理来行事,它有自己纳万物而以折中来摆平的含糊和中庸;有自己法无常法,随机应变的运行法则。这便决定了诗人与世界必然的冲突。确切地说,是诗人所追求的绝对的“笔直”,在世界那个坚硬油滑的“圆”上的碰壁。所以,诗人在褒义的角度上,又被指称为赤子童心,他以儿童的天真和纯净来要求世界,但你知道儿童在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情感反应表情吗?这就是哭!尖利地啼哭,毫不掩饰地哇哇大哭,死去活来地号啕痛哭。对于天真无邪的心灵,任何一种伤害都是一种致命的伤害。而正是天才诗人们这种儿童式的纯净和敏感,才成就了他们敏感的诗歌——少年时代对美的敏感反应,其后对于生命终端的死亡过早的敏感反应。
绝望就这样早已暗中铺设在他们的写作进程中,当然有间歇性的、甚至是更长时段的松弛,譬如处在那种来自姐姐式的情感哺喂中,譬如处在对于远方的无限遐想中。但这松弛只是对下一刻绝望的积攒。当又一次的绝望侵临,诗人不能自已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诗歌中的,不是庸常状态下的诗人的写作,而是诗人与绝望的共同言说。这种状态下的言说,置这个世界所有的修辞方式和语法规则于不顾,甚至无视谛听的耳朵。
在德令哈那个空旷荒凉的雨水中的夜晚,当庞大繁杂的人类文化世界突然从眼前和大脑中退去,海子尖锐地凸立为高原腹地孤立无援的一点,没有任何一只援手伸来引渡时,他是否产生过一刹那的虚幻感:他若干年来漂泊流离,他若干年来倾尽心血意欲建立的那个诗歌太阳帝国,难道不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它难道真的有什么用吗?如果有,它何以弃我于如此的荒凉孤独而不闻不问?假若认真追究,海子为之倾注了所有心血的诗歌,似乎从来没有反哺过他以什么,而给了他可以感触的友情与爱的,则是那一个个的女性;给了他荒凉生命以暖流的,则是那个姐姐。而此刻,当他就独坐在德令哈的天空下,在最需要热气呵耳的时刻,姐姐却不在身边。他恍惚间感受到自己被整个的世界弃却,他因而语无伦次,执着一念:姐姐、姐姐,今夜的大地,空空;今夜美丽的戈壁,空空。连今夜的青稞也只属于她自己,而没有什么属于我。因此,“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类似的情景,还出现在一年前草原上的深秋。也是同样的语无伦次,但却是陷入深秋那时光弃我的孤独与悲伤中: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在我看来,这首《秋》无疑可视作当代诗歌中的名篇,它单调地执着于“秋天深了”这悲伤的一念而咕咕哝哝。那似乎是另外一个世界的话语——秋天的深处,神、鹰、王、诗歌、言语,在那里窃窃私语的际会,就那么几个意念在反复堆摞,但却像藏传佛教中的六字箴言,在反复的叨念中就果真现出了它的真味。在这首诗的最后两行,当他突然回到了人间的话语系统时,却已是泪流满面。
就是在这样的绝望中,海子仍一直在寻找,一直情系远方。他已经完全成了一个只为诗歌而存在的人,并已为诗歌弄得疲惫不堪。而此时仅仅能够作为他生命和写作动力的,一个是女性的爱;另一个,则是远方的永恒——被他反复用“石头”来象征的具有结实、本质、恒久属性,深陷在云雾中,高踞于人类之上的这样一种事物(他在《给伦敦》一诗中,把作为经典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和经典语言学家的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分别指称为在货币和语言中“卖了石头买石头”的一生)。他就是在这样的自我搏斗中,追寻着远方。
而1988年8月中下旬,当他在即将离开西藏,写出了“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一数年心念一夕幻灭的诗句时,我们无法不对他生出大劫将至的不祥预感。因为这一指认已经封死了他远方漂泊的意义,他已到达了绝望的终点。然而,这个终点此时给予他的,并不是绝望的失魂落魄,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逆转!
在同一时期的《西藏》一诗中,他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他说:在这一千年里我只热爱我自己”,“没有任何泪水使我变成花朵/没有任何国王使我变成王座”。应该说,这是一番极为冷静而自负的表达。他将自己与抽象为石头之永恒的西藏完全等同,他热爱过大地宇宙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村庄、少女、月亮、太阳、还有“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以及雪莱、叶赛宁那些天才,但丁、歌德这类巨匠。然而,他在这里“只热爱我自己”,他在事实上也完全把自己融入了他们之中,认为自己所干出的事情从本质上说,可以与他所热爱的人一起进入永恒。他此时清醒、镇定、铁石心肠——再没有任何泪水能使我多情反被无情恼;他此时决绝、自负、乃至决不惮于欺师灭祖——再也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王,能使我成为他的座椅——我是坚硬、冷漠、堆满天空的石头,我又是王!
是的,他曾经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心灵处境中呢?——“我怕过,爱过,恨过,苦过,活过,死过”、“我真后悔,我尊重过那么多”(1986年:《太阳·断头篇》)。读到这样的诗句时,你很难不为之酸楚。苦过,哪怕是死过,都自有一个人的尊严在,而“怕过”,则是一种最为卑微,也是最不可忍受的生存处境。然而,他在社会生存中,就曾那么以一个乡村孩子在都市嚣张的优越气焰前“怕过”!他尊重过那么多的人和事,但在他以一个无名诗人的身份混迹于人世的时候,除了骆一禾那样的朋友和他生活中的女性,谁又尊重过他呢?
此刻,他仅仅是对自己表示了自己的自负:
“没有任何国王使我变成王座”!
他此时已基本上完成了“太阳七部书”。他对人类的诗歌史了如指掌,他清楚自己的这一“七部书”会是什么。
选自即将出版的《海子评传》(第五版)
- 上一篇:让诗歌插上翅膀——朗诵与演唱专业委员会年会
- 下一篇:失落迷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