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品马非
与马非初识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了。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位“70后”诗人,而我初读他的诗,还要更早上几年,那是《一行乘三》和《致全世界的失恋书》的年代。
早期的马非,诗风犀利,气势生猛,但却着力回避莽夫和概念式思维,努力在固守朴素的同时,摸索口语诗中智巧的一路。当不少同龄作者在口语诗门前进退维谷,他已是一位有着鲜明风格的诗界新锐了。
与许多诗人一样,马非年轻时爱酒、擅饮。擅饮到什么程度?一般能喝的同行往往都喝不过他。有些作者喝醉了爱唱歌,马非是没喝醉就在酒桌上开嗓,然后大家在他的带动下一起唱,一圈两圈唱下来喝下来,大部分人就都醉了。
马非性情豪爽、热心肠。在诗歌类书籍出版面临这样和那样困境的当代,他可能是责编诗集、诗选最多的诗人。更关键的则在于:这些书中,有不少已是当代诗歌史上的重量级著述。
写诗需要锐气和韧劲儿,需要不断发掘灵性;编书呢,则更依赖视野、格局和理性。两者谈不上冰火两极,却未尝不存在相互损耗的效应。马非多年来置身于这种对冲游戏的核心地带,两方面却都做得非常不错。今天,步入中年的马非,既是汉语多个重要诗歌大奖的得主,也是卓有成绩的出版家,这让人在不经意间,又见证了马非式的睿智与平衡(后一点对诗人来讲,殊为难得)的一面。
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为时不晚》,是马非新近推出的作品集之一。书中所选篇目,是从他三年里所写的一千余首诗作中精选出来的。说这本书是马非迈入中年阶段的代表作,并不为过。全书共分为5辑,收录诗作181首。如果从主题上细分,其中耐读的篇目,则大致又可归为意韵趣味(45首)、人生况味(17首)、诸般祛魅(34首)、世相辨真(19)、其他等几大类。
意韵趣味类作品是诗集中的一个“大项”。它们以当代的视角、口语的表达,展示了马非作为一位坚定的口语现代诗写作者,在诗歌中捕获意趣、提炼韵味的能力。像第一辑中《矛盾》一诗中,“丈母娘”对“老丈人”充满恨意,却又担心真把老伴儿气死的独白;第二辑中《三场雪》里,每一场雪后,人们尤其是路人的不同反应;第四辑中,《在火锅城》里,邻座女客对闺蜜抱怨丈夫的不解风情;《前赴后继》对秃顶男徒劳追求头发再生的哭笑不得……
这些诗,处处洋溢着生活的烟火气,它们的灵感悉数来自日常,貌似随处可见,可传统诗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传统新诗、当代学院体,从未把这类题材写好过。马非的口语诗,却都把它们写得有滋有味。
不止是生活中的趣,马非的这类作品里,还涵盖了文人之趣、现代诗的诗人之趣、写作者的志趣,如第二辑里的《作家》、第五辑里的《我无意于标榜自己,是真这么想的》、第三辑里的《新年快乐》《真实想法》等,都是这些写法的代表。
书中还有不少升级版的、更为复调的“趣诗”,很难把它们简单地归入生活、抑或文人雅趣。像《有一种死》《公文包》《拖着苍蝇尸体的蚂蚁》《在理发店里》,它们取样自不同的生活场景,散射状地指向着自然、精神、认知、审美,作者貌似漫不经心在陈述、复述,却让读者于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严肃的思考和冥想。
人生况味,也是马非爱写的母题。这类题材伴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显出厚实与从容。如第一辑里的《骄傲》《妈》、第二辑里的《没意思》、第四辑里的《49岁的一个梦》、第五辑的《垃圾》《红叶》等。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体现出诗人在读解生活时内心所抱有的宽容。先锋诗人在犀利、敏感的同时,还可以是宽容的吗?是的。但这种宽容一定不是我们常见的那些说教和表演,它们是活过来的、活出来的,来自写作者对生活、对人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咀嚼。
祛魅,是书中另一大批诗作的母题。生活中的俗见之魅(《梦》《最美的风景》《不称职的导演》《纠偏》《伤感》)、认知之魅(《别信》《罪魁祸首》《致友人》《我能想到的最恶心的事》)、媚雅与膜拜偶像(《佛》《遇到李白》《醉酒》),以及在一些细小的矛盾、错位感中所体会到的无可奈何、异样感(《错》《羡慕》《UFO》)。这批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作者的寓意和自我教育,也表现出口语诗与其他类型诗歌极大的不同——教益指向的对象,往往首先是“我”,然后才是(可有可无的)他人。
写世相题材,是口语现代诗作者的专长,尤其对于优秀的口语诗人。在马非诗歌的世相主题里,多年以来都有着某种“辨真”与“还原”倾向。如本书的《明天是星期几》(第一辑)、《口是心非》《凌晨五点》《我乐于看到的腐败》《所见》《心灵鸡汤》《国际范儿》(第二辑)、《怀念》(第三辑)、《洗车》《大律师》《星期日》《惊讶》(第五辑)……它们灵感的缘起各异,瞩目的点(表象或心理)也各异,多多少少都呈现出了某种惊奇和诧异。“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不对劲?”这好像是马非藏在作品后,始终没有急着跳出来表达的一句疑问,它藏得有点儿深,带有着另一种“祛魅”的意味——以现实五味杂陈的世相,祛诗人心中理想之魅。让读者读过以后,陷入不安与沉思:人间干嘛非要五味杂陈,我们距离心中的美好和理想,还有多远!
当然,试图以主题分类,来硬性区分一部诗集中不同的篇目,进而展开一厢情愿的阐释,多少是有些武断和粗暴的。事实上,全书也依然有大量的篇目,无法简单地被归入某项具体的分类之下。诗歌是什么?写诗这项“工作”又是干什么的?半个世纪前,学者莫里斯·迪克斯坦曾在《伊甸园之门》里分析艾伦·金斯堡为什么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以令人震惊的方式表演他的怪诞“朗诵”时提到,诗歌(诗人)就是来打破人们认识上的常规的。马非所写的这些口语现代诗,在很大程度上,也正契合着这种界定。
需要指出的,目前大家所读到的这本集子,还仅是作者三年里所创作的一部短诗选,它没有收入稍长些的篇目,也没选单独成卷的诗著《水滴》中的篇目。不过即便如此,本书对于马非进入中年后的诗歌创作,依然起到了一种“提纲挈领”式的展示。相信大家品读之下,都会有各自的心得与受益,而对现代口语诗的信心与期待,也会随之加倍提升。
下面,展开这本诗集,慢慢读下去吧。不管你之前多忙,相信你读完之后,都会对着书的封面发出会心一笑:对,为时不晚。
2024年3月6日,成笔于津
马非诗集精选(一)
《妈》
儿子:
“说一百遍了
还要没完没了
唠里唠叨
我妈烦死了”
我:
“说了一百遍
还要没完没了
唠里唠叨的人
才是你妈”
《瘦西湖》
瘦西湖太美了
以至于把游船上
坐在我旁边带着
一个小小孩的父亲
变成了马大哈
光顾着自己看风景
一路行下来
搞得我提心吊胆
几次出手把即将
掉下湖的孩子按住
我都不好意思了
这样很容易
让不明就里的人
以为我是他父亲
《与叙利亚有关的一个梦》
这几天
那个面对记者镜头
高高举起双手的
叙利亚四岁小女孩
在我的头脑中
总是挥之不去
进入梦境
实属必然
在我的梦里
她并没有变化
变化的是我
高举双手
和她站在一起
《打车》
从汉庭积水潭店路边
打车前往言几又书店
参加磨铁诗歌奖颁奖礼
等了半天也没打上
车都从对面过去了
于是我们转移到对面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刚刚等待的地方
驶过的车多起来
这边一辆空车都不见
等了半天焦燥不安
我对张明宇说:
“这就是人生”
其实我哪懂什么人生
只是随便说说
聊以打发恼人的时间
不过最后我们还是
返回马路对面
才告成功
《怀旧》
有人在朋友圈晒出
1986年全聚德
烤鸭店的菜单
最贵的一道菜
是红烧海参
才五块两毛钱
我还看懂了
他的感慨留言:
“我有点怀旧”
他是在用现在
挣来的钞票
怀念过去的便宜
我们共有的心理
《一场雨》
离开深圳的早上
在街边小吃店
以鲜肉包
和肠粉果腹
一场阵雨
突如其来
我没带伞
时间尚早
并不着急
我一边吸食豆浆
一边望着外面
奔跑的人群
被雨阻挡
却意外地
目击了一场雨
从下到停的
完整过程
这样的经历
很久没有过了
《三场雪》
入冬以来
不到半个月
已下三场雪
第一场雪
大人小孩都兴奋
第二场雪
有人已表现岀
不适乃至反感
面对下在
今天早上的
第三场雪
我站在路边打车
看见一个同样
打不上车的家伙
大声骂雪的娘
《车行平谷山中》
每遇急转弯
意在提醒对面来车
小赵就按一下喇叭
然后惊起几只喜鹊
给我一种错觉
喜鹊是从喇叭里
飞岀去的
一路行来
在拐弯处
虽然没有
碰上一辆车
但从喇叭里
飞岀来的喜鹊
达二十只之多
《雪后》
在雪地上
看见一串脚印
美丽极了
即便我知道
是任谁见了
都要喊打的
老鼠留下的
也没觉得
做此判断
有何不妥
《所见》
晨走过程中
途经一家菜店
见两个人正在卸车
貌似儿子的人说:
“这天也太冷了
能把人耳朵冻掉”
貌似父亲的人说:
“冷得还不够
真把耳朵冻掉就好了
这菜尤其是青菜
一斤能多卖两块钱”
《没意思》
当穿新衣
吃好吃的
成为日常
过年也就没意思了
没意思就没意思吧
只要穿新衣
吃好吃的
成为日常
《雨天过秦岭》
我睡了一会儿
睁开眼睛
以手掌擦去
玻璃上的水雾
有一阵子
我恍惚了
以为正置身于
美术馆中
面对一幅超大型
水墨作品
《拥有蓝天白云的村庄》
参观昭觉谷莫村
彝族驻村第一书记
给我们介绍情况
第一句就把我逗笑了:
“我们村自然风光好
有蓝天白云……”
但是很快笑不岀来了
当我抬起头来
透过大树的枝叶
看见蓝天白云
不得不承认
他说得对
《又来敦煌》
又见大漠戈壁
又见干枯的河床
又一次坚定了我
作一个科学
吹鼓手的决心
我期盼并呼吁
科学再进步
最起码发展到
把南方的雨水
调运到大西北
来下的程度
《柴达木盆地》
不要抱怨
老天爷最终是公平的
地上有东西的地方
地下没东西
地上没东西的地方
地下有东西
当然关于后者
还取决于你能否
挖得下去弄得出来
《羡慕》
每到金银滩
看见牛羊
在草原上
无忧无虑
安逸地吃草
我就止不住
充满羡慕之情
但时间一般
不会持续很久
紧随其后
总是不可避免
来到餐桌前
- 上一篇:寒冰:无名花 | 诗集选读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