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呦呦诗群现象”研讨会在京举办
2015年7月25日下午,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研讨会在北京晋商博物馆多功能厅举办。原《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王谨,作家网总编、中国微小说与微电影创作联盟常务副主席赵智(冰峰),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刘虔,漓江出版社副总编庞俭克,诗歌网总编、原解放军出版社政治部主任梁粱,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包头市文联副主席、包头市作家协会主席白涛,原《十月》编审张之静,二炮文工团副团长海田,原教育部处长兰枫林,《亚洲微电影》杂志副主编刘玉龙,《微型小说月报》主编滕刚,《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包头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赵剑华,中国诗歌网主编朱玲,原远方出版社副社长李连成,《文化艺术报》执行主编竞心,《草原》编辑部主任阿霞,原包头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沃泽明,原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张钟涛,神华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赵满贵,河北沙城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宏,以及诗人洪烛、北塔、娜仁琪琪格、康桥、刘高举、盛华厚、胡松夏、王昆等40余人出席活动。
内蒙古“呦呦诗社”成立于1985年7月27日,由梁粱、白涛等8人发起,成员31人。后组建成立了包头市青年诗人协会。“诗社”和“协会”的成立开创了包头市诗歌创作的新纪元——出版《呦呦诗刊》(油印内刊),创办《新诗报》,推出“中国新诗1988:内蒙古青年诗人群体大展”,举办“内蒙古西部地区青年诗歌创作鹿城笔会(亦称白云诗会)”等活动,让内蒙古诗坛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呦呦诗群”这一地域性文学现象。
在研讨会上,诗人们纷纷发言,各表观点,共叙友情。“呦呦诗社”成员普遍认为,“呦呦诗群”的形成,除了大家都热爱诗歌外,主要是源于诗社一部分成员的热心,是他们推动了“呦呦诗群“的凝聚、团结和发展。特别是梁粱、白涛在组织上的热心,蒙原、冰峰在编辑《新诗报》《呦呦往事》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张钟涛、冰峰、白涛、赵剑华等在经济上的无私奉献,才成就了“呦呦诗社”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呦呦诗群”的形成。
与会嘉宾在发言中指出,“呦呦诗群现象”虽然是内蒙古包头市的诗歌文化现象,但具有典型意义和时代意义。诗歌是时代的脉搏,记录了时代心跳的痕迹,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无疑是时代的产物。正如冰峰在《呦呦诗群的形成、发展与历史考证》一文中所述那样,这是“一代人的集体生活、集体记忆、集体行动和个性思考”。所以,这一现象值得研究。
研讨会气氛亲切、温暖,大家沉浸在对友谊、诗情的回忆之中。研讨会开至晚上七点结束时,与会人员仍然意犹未尽,大家纷纷表示,将在8月份齐聚包头,再话诗情。作家网副总编兼微型小说频道主编凌鼎年、作家网营销策划总监陈同华、作家网运营总监王炜、作家网总编室主任安琪、作家网网站技术总监戴志国、作家网综合办公室主任彭莎、作家网编辑部主任张大群、作家网专题部主任梁翔、作家网新闻部主任赵俊义、作家网外联部主任刘不伟、作家网运营部主任陈龙、作家网技术部主任李龙等主办单位领导也参加了会议。
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研讨会现场
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研讨会现场。左起:赵满贵、洪烛、梁粱、冰峰(赵智)
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研讨会现场。左起:李连成、沃泽明、白涛
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研讨会现场。左起:张之静、兰枫林
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研讨会现场。左起:童华、乔欣、刘高举、盛华厚
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研讨会现场。左起:张之静、兰枫林、阿霞、李连成、沃泽明
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研讨会现场。左起:刘虔、北塔
在内蒙古“呦呦诗群现象”研讨会上,嘉宾在翻阅《呦呦往事》图书。左起:李文宏、熊元义、海田、康桥、白玛曲真、滕刚、胡松夏
来源:作家网
- 上一篇:什么是一首译诗”研讨会在京举办
- 下一篇: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镶嵌着一段罕见的“宋诗